首页 新闻快报 韩淑云荣获拾遗传承“清真正宗老汤羊杂烧饼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

韩淑云荣获拾遗传承“清真正宗老汤羊杂烧饼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

韩淑云荣获拾遗传承“清真正宗老汤羊杂烧饼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

在美食与文化交织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坚守与传承,让独特的风味跨越时光,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与乡愁。近期,韩淑云女士荣获拾遗传承“清真正宗老汤羊杂烧饼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,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精湛技艺的肯定,更是对这项承载着历史记忆、民族文化与家族情怀的传统技艺的认可。

“烧饼羊汤不是简单的吃食,是刻在骨子里的家乡味。”韩淑云笑着说。她手中的烧饼,有着与众不同的“身世”——半发面的工艺,是清真饮食文化的独特印记。不等面团完全发酵便下锅烙制,既保留了面香的纯粹,又让烧饼拥有了扎实的口感,“干活儿的人、劳动的人们都爱吃,抗饿,顶饱,吃下去浑身是劲儿。”而这看似简单的烧饼,内里却藏着十足的讲究:豆面、小米面、玉米面按比例混合,无糖配方让风味更显质朴,层层叠叠的面皮间裹着醇厚的麻酱,咬下一口,面香、芝麻香、麻酱香在口中交织,越嚼越有滋味。

配烧饼的羊杂汤,老汤是根基,经过数代人传承的秘方与火候把控,让每一口汤都醇厚浓郁,羊杂处理得干净利落,毫无腥膻之气。“老人传下来的规矩,清真吃食,讲究的就是洁净与虔诚。”韩淑云说,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,都严格遵循清真教义,“该吃的吃,不该吃的绝对不碰,这是信仰,也是底线。”

韩淑云的手艺,是刻在血脉里的传承。这门清真正宗老汤羊杂烧饼制作技艺,早已跨越了百年时光,在家族的故事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
“我这手艺,是妈妈手把手教的,妈妈的手艺,来自姥爷。”韩淑云的思绪,常常飘回母亲口中的岁月。那是抗日战争时期,姥爷家在古北口镇开着一家烧饼店。古北口作为长城沿线的重要要塞,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,抗战时期更是烽火连天,往来的军民络绎不绝。姥爷的烧饼店,便成了南来北往之人歇脚充饥的好去处。

“姥爷家儿女多,妈妈是家里的小帮手,12岁就跟着姥姥姥爷学做烧饼。”韩淑云回忆着母亲的讲述,“那会儿条件苦,做烧饼是力气活,也是精细活。妈妈说,和面要手腕用力,揉到面光、盆光、手光;麻酱要调得稠稀适中,抹得均匀;烤烧饼的火候更是差一点都不行,火大了焦,火小了生。”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姥爷的烧饼店不仅为过往行人提供了果腹的食物,更用热气腾腾的美味,给艰苦岁月里的人们带去了一丝温暖。

母亲的言传身教,是韩淑云技艺的源头。“妈妈教我做烧饼时,每一个步骤都讲得清清楚楚。”从面团的软硬程度到芝麻的撒放技巧,从老汤的熬制火候到羊杂的清洗方法,母亲都是“口传心授”,没有文字记载,全凭记忆与实践。“妈妈常说,‘做吃食,就是做良心,不能糊弄’,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。”

韩淑云的家族故事,与京北的要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她的姥爷家在古北口镇,奶奶家在石峡镇,如今她定居在密云区太师屯镇,这三个地方,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要塞关口,“密石古三镇”的说法,在当地老人口中代代相传。

“老人讲,‘早有石峡镇,现有太师屯’,刘伯温当年微服私访,还到过石峡北门呢。” 韩淑云笑着说,这些流传在民间的传说,让故乡的土地更添了几分厚重。古北口镇作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,历来是南北交通的咽喉,过往的商队、旅人、士兵络绎不绝,姥爷的烧饼店能 “远近闻名”,便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。“那会儿人来人往,到了饭点,店里总是坐得满满当当,有的人赶路急,就揣几个烧饼带走,说‘这烧饼顶饿,能扛一路’。”

从石峡镇到古北口镇,再到如今的太师屯镇,韩淑云的脚步追随着家族的足迹,也将这份独特的风味带到了新的地方。在韩淑云看来,烧饼羊汤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,成为连接乡愁与记忆的纽带。

如今获此殊荣,韩淑云既感荣幸,更觉责任重大。“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,是老辈手艺的认可,是大家对这份味道的喜爱。”她表示,未来会继续坚守初心,将这门技艺好好传承下去,“只要还有人爱吃,我就一直做下去,让更多人尝到这份来自家乡的温暖,让清真老味道在新时代继续飘香。”

关于作者: admin2

热门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